◆周燦
遠處望去,一灣小溪澄明透亮,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,緩緩地匯入不遠處的金溪河。溯溪而行,小溪源頭是幾塊巨石橫陳堆砌的一口泉孔,叫作龍洞。泉水從石頭罅隙里汩汩沁出,不知疲倦地淌進洞中小潭,被洞畔寨民引到家中,汲取不完的泉水則翻出潭口跌進小溪。
泉額,斜枝橫柯遮掩的黃褐色斷壁上,陰刻著斗大的“龍洞”二字。字體端莊有致,是典型的館閣體。
當?shù)厝舜诳谙鄠鳎鹤?,由晚清名宦張之洞題寫。
站在龍洞前,陣陣涼風拂面,我仰頭端詳著那方摩崖石刻,思緒飄進百余年前的夐遠時空。
清同治十三年(1874),四川學政張之洞從涪州到酉州考棚主持院試,路經(jīng)黔江,并滯留了好些時日。
酉州考棚,遙距重慶1200余里,是酉陽州境內(nèi)酉陽、黔江、秀山和彭水各縣學子科舉考試的專棚。設置前,州內(nèi)學子經(jīng)縣試、府試后,若想考取秀才的功名,必須遠赴重慶考棚,參加由四川學政主持的院試。除此,為保留秀才資格和取得鄉(xiāng)試資格,還得接受院試每年一次的歲考和每兩年一次的科考。酉州一域,山高路險,峽深水急,在幾百年來“蠻不出境,漢不入峒”的土司割據(jù)下,異常閉塞。眾多學子,即便學富五車才華橫溢,卻迫于家境貧寒擔負不起遠足重慶的旅費,往往忍痛放棄院試機會,老死深山。甚至,有千辛萬苦考取了秀才功名的學子,苦于囊中羞澀和趕考路途的艱辛,索性斷了科舉念頭,蟄伏家鄉(xiāng),設館教學謀生,惹得世人嗟嘆。
清乾隆十年(1745),朝廷體諒酉州學子趕考艱辛,準予歲、科并考。這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酉州學子趕考的困難,但到嘉慶末期的一場院試,全州三千學子能參加考試的竟及過半!
清道光元年(1821),四川總督把酉州學子趕考的窘迫情況上書朝廷,請求設立專棚,并得到恩準。
清道光三年(1823),時任四川學政吳杰,終于主持了酉州考棚的第一次院試。行前,吳杰聽聞涪州到酉州沿途滑坡、塌方幾處,便不敢前行要推遲考試,嚇得酉州又是緊急派人修復道路,又是趕到重慶向吳杰擔保,苦苦相勸他才勉強同意赴酉。不料,驚險崎嶇的路途,加上驛站宿站初次運行,讓吳杰叫苦不迭。
五十年后,張之洞奉旨出任四川學政。
此時的四川教育,積弊深重。最高學府錦江書院依舊崇尚八股制義,以致多年來并沒培養(yǎng)出多少貢生、進士。而考場流弊更是讓人瞠目結舌,攻訐、冒籍等現(xiàn)象叢生。甚至出現(xiàn)考生圍困監(jiān)考官員,迫使監(jiān)考官每考必雇傭數(shù)十名身強力壯的大漢充當保鏢的奇怪現(xiàn)象。逐漸白熱化的雙方?jīng)_突,考官、學子及無辜群眾往往在橫禍中輕則流血受傷,重則當場殞命。
“欲治川省之民,必先治川省之士?!睆堉聪萝囈潦?,鼎力支持建立尊經(jīng)書院,延攬全川優(yōu)秀學子;帶頭捐款購買中西事物書報、教學掛圖等充實教學資源;又成立尊經(jīng)書局,刊印近代西方書籍等,努力改變四川書院教育現(xiàn)狀。
面對考場舞弊行為,他貼布告、懲兇徒,并總結出“懲鬻販,禁訛詐,禁拉搕,拿包攬,責廩保,禁滋事,杜規(guī)避,防鄉(xiāng)試頂替”八條整頓辦法,請求朝廷立法推廣。
此后,蜀中學風隨之改善,士子“惟心知向學”。
第二年冬,關山遙阻的酉州迎來張之洞主持院試。
七百余里水陸兼程,讓勤勉務實的張學政吃夠了苦頭。直行至武陵山時,張之洞的精神才為之一振。
武陵山,山峰陡峭,突兀不齊,姿態(tài)各異。山中有寺,寺中僧侶上百人,善男信女絡繹不絕,香火為全州最盛。這朝山問道的圣地,與峨眉、梵凈齊名。
喜好山水的張之洞夾雜在朝山膜拜的人流中,興致盎然。旖旎雄奇的風光,讓歇息于黔江宿站的張之洞興奮不已。他撥亮桐油燈,展箋揮筆題寫下“起來忽聽晨鐘上界有聲傳下界;到此暫停使節(jié)目游無福許神游”的感懷后,仍意猶未盡,反復觀看細細品咂聯(lián)中的滋味。
夜?jié)u深沉,他從山水之樂中回過神來,目光投向這簡陋寒酸的宿站,驀地發(fā)現(xiàn),李唐時就有建城記載的這方水土,綿長厚重的歷史底蘊,和自己從郁山一路走來目睹的赤貧面貌,對比實在太過強烈。他喟嘆不已,久不能眠。在豆粒般的桐油燈光下,他反復思忖,是什么原因導致彈丸之地的這方水土迥異于周邊縣境的落后狀況。
如何改變這方水土的窘境,張之洞在局促的房間內(nèi)緩緩踱步,苦苦思索。
終于,他想到了教育,想到黔江自科舉以來千多年間竟沒有考取過一個進士的教育現(xiàn)狀。時下,蜀地西學東漸之風漸濃,而自己所接觸的黔江學子,赤貧之外,文化水平的低下與眼界的幽窄,實在不敢恭維!
第二天,黔江一眾官員、士紳紛紛前來問安,并設宴款待。席間作陪的頭面人物,有一個黔江煙房的商人。
觥籌交錯間,太極裕和成號煙房老板向張之洞獻上上好的徽墨。張之洞拿在手中,把玩不已,連連稱奇。隨后,他又向老板了解燃油取煙等徽墨生產(chǎn)工藝等,其中,油燈冷卻的環(huán)節(jié),引起了他的興趣,反復向商人打聽冷卻油燈的龍洞水的一些細節(jié)。
汩汩流淌的龍洞水,在外人看來平淡無奇,但在張之洞看來,那就好比教育、文化諸事一般,緩緩流淌,潤澤心靈,開啟民智而居功至偉。
善于察言觀色的煙房老板見張之洞對龍洞水如此上心,連忙請他為龍洞題字。張之洞沒有推卻,當即用學子應考通用的館閣字體,工工整整地題寫了“龍洞”二字。
一眾士紳圍在字旁,認真觀看拈須揣摩,當明白張大人是希望黔江學子潛心讀書、永續(xù)文脈的深意后,感激欽佩不已,連忙請手藝高超的石匠把題字鏨刻在龍洞額首……
隨著滿清王朝的傾覆、煙房的衰敗以及橫行的兵災匪禍攪擾,龍洞石刻及其背后的故事,也無人記得和提起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