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九蟒之龍
時近年關,無數(shù)守家老人,早已備足年貨,掰著手指,細數(shù)日子,望眼欲穿,坐等子孫回家團圓;而孝男順女們,也是身在異鄉(xiāng),歸心似箭,怎能放過這難得的報孝老人的好日子呢?
孝道作為一種文化,生生不息,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根基和精髓。早在甲骨文時期漢字中就出現(xiàn)了“孝”字,當時的“孝”字是會意字,字型宛如一個小孩攙扶著一個長著長長胡須的老者?!稜栄拧め層枴方忉專骸吧聘改笧樾??!鼻濉ね跤辣蛟凇秶鸂t夜話》里說道:“百善孝為先,萬惡淫為首?!彼研行⑴旁谒猩菩械氖孜??!缎⒔?jīng)·圣至章》里強調(diào):“人之行,莫大于孝,孝莫大于嚴父?!?/p>
行孝是炎黃子孫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寶,并化成了實實在在的自覺行為。《禮記》中論述了行孝的三大法則為:“孝有三:大尊尊親,其次弗辱,其下能養(yǎng)?!蓖瑫r教授人們?nèi)绾涡行ⅲ骸靶⒄撸笠??!边@里的畜,就是養(yǎng)。因此,在封建社會,行孝的基本內(nèi)涵就是侍奉和贍養(yǎng)的意思。在長期缺吃少穿的歷史大背景下,老有所養(yǎng),關注老人的吃和穿,成了行孝的首選。評價一個人有沒有孝道,也把是否讓長輩吃飽穿暖作為最基本的評判標準。
這種源遠流長的孝道觀,至今仍然指導著不少人的行孝實踐。
現(xiàn)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哀怨:“哎,我在城里這么大的房子,父母就是不來住!”“我把爸媽的吃和穿幾乎全包了,他們用的零花錢也是我給,可他們就是只喜歡呆在身邊的弟弟妹妹家?!庇猩跽?,在傳統(tǒng)行孝觀的支配下,羽翼漸豐的小輩,更是約法三章,不顧長輩感受,違背長輩意愿,強改長輩習慣,約束長輩行為,限制長輩自由,把他們的生活硬性圈定在自己認可和習慣的范圍內(nèi),讓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過得很憋屈,找不到天倫之樂的愜意和快感,這叫錯位的行孝,實不可取。
欣逢盛世,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日新月異,缺吃少穿的歷史已經(jīng)作古,老人們的養(yǎng)老需求也隨之發(fā)生了歷史性的變化,他們?nèi)钡氖前凑找庠缸杂勺栽诳鞓飞畹男腋8?。歷史已經(jīng)悄然賦予了孝道文化和行孝行為新的內(nèi)涵,老有所樂才是新時期敬老養(yǎng)老的主旋律。因此,行孝也要與時俱進!
孝順核心在“順”,孝而不順,等于白孝?!绊槨本褪琼槕?、順從。要順應時代的發(fā)展,順應老人需求的變化,順從老人對生活方式、生活習慣的正確選擇。
如此看來,“百善孝為先”的后面也該加上一句“百孝順為重”了。